中商情报网讯:氢能源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具有来源多样、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目前,我国持续颁布的氢能源利好政策,氢能产业持续发展。
一、氢能源定义
氢能,氢和氧进行化学反应释放出的化学能,是一种二次清洁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也是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加速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氢能源根据生产来源划分,就能够将其划分成“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类,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氢能源行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中国氢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氢能行业发展与创新,《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产业政策为氢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三、氢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1.氢气产量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氢能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氢气年产量达3650万吨,稳居全球第一。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中国氢气产量将超过3700万吨。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市场结构
目前,中国氢气产量主要来源于煤制氢,产量约2070万吨,占比达56.7%,其次分别为工业副产氢、天然气制氢、电解水制氢,占比分别为21.1%、20.8%、0.9%。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氢气需求量
随着氢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氢能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氢能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氢气需求总量约为3342万吨左右,供需基本平衡。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在碳中和目标下,到203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为5%。到2060年,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增至1.3亿吨左右,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约为20%。
数据来源:中国氢能联盟、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企业注册数量
在全球努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在燃烧和使用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是实现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氢能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中旬,国内氢能相关现存企业达3742家。2024年中国氢能相关企业注册数量达到616家。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5年氢能企业注册数量在630家左右。
数据来源:企查查、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企业潜力排行
氢能行业整体受益于绿氢替代灰氢加速(2025年目标产能超40GW)与政策强驱动(央企牵头示范项目占比超60%),技术聚焦电解槽降耗(AI优化电耗<4.1kWh/Nm³)、液氢储运及高功率燃料电池;但面临设备同质化、海外认证壁垒及终端应用成本高企等挑战,未来三年增长将取决于跨领域技术融合(如化工耦合)、国际标准话语权构建及商业模式创新(如氢气银行)。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氢能源行业重点企业
1.美锦能源
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煤炭、焦化、天然气、化产品、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等商品的生产销售。美锦能源的主要产品是煤焦化产品及副产品、新能源车辆及运营。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9.83亿元,同比下降5.01%;归母净利润亏损3.59亿元。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煤焦化产品及副产品、新能源车辆及运营,营收分别占整体的95.84%、4.16%。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阳光氢能
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专注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研究,主要产品有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装置、智慧氢能管理系统。
阳光电源的氢能源相关产品可分为PWM制氢电源、制氢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三种,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隆基氢能
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主营大型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与绿电制绿氢解决方案。隆基氢能于2021年3月注册成立,4月在无锡建立工厂,10月完成了首台产品下线,并在成立当年实现了500MW产能。2022年5月,隆基氢能成功中标全球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并成功完成交付。2023年2月,隆基氢能推出低电耗新品LONGi ALK Hi1系列。2023年4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功中标全球最大的绿色合成氨项目,市场份额近四成。2023年9月,推出大型商业化绿氢装备LONGi ALK G系列产品。2022年隆基氢能达产1.5GW,产能位列全球第一,出货量位列全国前三。预计到2025年,隆基氢能产能将达到5-10GW。
隆基氢能的氢能源相关产品包括LONGi ALK Hi1、LONGi ALK G,具体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4.重塑能源
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18日。重塑能源是一家中国领先的氢能科技企业。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同比下降27.49%;归母净利润亏损7.37亿元。2024年主营产品包括氢燃料电池系统、零部件、氢燃料电池工程开发服务,营收分别占整体的50.95%、36.31%、9.74%。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5.国氢科技
国氢科技(国家电投氢能公司)以“绿电制氢”为核心,依托风光资源在内蒙古、青海等地建设GW级制氢基地,同步推进碱性/PEM电解槽技术迭代;储运端自主开发70MPa储氢瓶并试点液氢运输,应用端聚焦交通(燃料电池系统装机国内前三)与工业(氢冶金),联合车企、钢厂落地重卡及零碳工厂项目,并通过加氢站网络覆盖12省,构建“制-储-用”一体化氢能生态。
五、氢能源行业发展前景
1.绿氢技术突破能源清洁转型
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加速迭代,推动氢能全生命周期降碳。通过光伏/风电离网制氢系统集成,实现绿电直供电解槽的零碳制氢模式;海水制氢技术突破淡水限制,为深远海风电资源转化提供新路径。技术跃迁使绿氢成本逼近传统灰氢,为化工、冶金等高耗能行业提供深度脱碳解决方案,破解绿氢经济性瓶颈。
2.多元场景耦合释放产业潜能
氢能应用从交通单一场景向工业、储能、建筑等领域全域渗透。绿氢冶金通过氢气替代焦炭还原铁矿石,实现钢铁冶炼零碳工艺革新;港口氢能机械与氢能无人机拓展重型装备及特殊工况应用;氢储能电站通过跨季节储调填补锂电池短时储能缺口。场景融合激活千亿级增量市场,推动产业从示范试点转向规模化落地。
3.直整合贯通产业链条
央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克质子交换膜、碳纸等卡脖子材料。电解槽企业与光伏厂商深度绑定,实现制氢系统与新能源电力协同调控;液氢储运装备国产化降低储运环节损耗。全链条协同推动研发周期压缩,加速兆瓦级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等新技术产业化。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