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察| 从飞天燃料到地面动力,液氢重卡能否迎来“市场爆发”?

来源:中国航天报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8-08 | 22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辆加“气”的出租车,气瓶装满了经过压缩的天然气后,能跑200多公里;如果加注的不是天然气而是热效率4倍于天然气的气态氢,续航里程立刻拉升至五六百公里。

但对于载重动辄几十甚至上百吨的耗能“大户”重型卡车而言,无论是压缩后的天然气还是气态氢,气瓶的占用空间都会很大,重卡汽车就会重现20世纪中叶汽车头顶“大气包”的景象。那么,要想让全国数千万辆像重卡汽车这样的“油老虎”“气老虎”实现“零排放”,用汽油、柴油不行,用天然气也不行,用氢能可行吗?

常温下,氢气轻飘飘、体积庞大,观光氢气球就是例证。若想携带足够支撑上千公里里程的高压气态氢,庞大的储氢罐会挤占宝贵的车用空间,但如果将氢气冷却至零下253摄氏度,变成液态氢(液氢),其体积可以骤缩至数百分之一。装载百公斤级液氢的重卡,续航能够轻松突破1000公里以上,占用的空间仅与柴油车油箱相当。

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差距,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氢能能否真正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的关键分水岭。


从“国之重器”到“民用赋能”的成本之考



从“国之重器”走向市场,液氢技术必须经历一场从“不惜代价”到“精打细算”的蜕变。巨大的成本优化空间对航天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驱动力。从“飞天燃料”转变为重卡司机负担得起的“地面动力”,跨越这一成本鸿沟是航天乃至整个液氢产业的关键课题。



历经60多年的不懈发展,被视为“氢能圣杯”的中国液氢技术早已从托举火箭的“能量柱”迈向广阔的民用市场,在风光储运、长途重卡(交通运输)上展现身影。这份成就的背后,是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绿色氢气(绿氢)在交通、电子、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巨大市场需求和成本优势。当前,一场旨在突破氢能储运核心瓶颈的深层技术变革,正在中国航天领域加速推进。

近10年来,新能源革命浪潮席卷全球,而液氢,正扮演着这场变革的关键角色。

谈及液氢从“飞天”走向“落地”的现实挑战时,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氢能公司副总经理安刚反复强调一个词:成本。“受限于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极高的可靠性要求,目前航天级液氢生产成本较高,与民用市场可接受的目标价格尚有距离。”安刚直言,实现液氢规模化应用,成本优化是必经之路。

这种显著的成本差异,源于航天领域与民用市场截然不同的需求逻辑。

在火箭发射领域,液氢作为一种高能推进剂,其纯度和可靠性关乎国家重大工程的成败。作为“国之重器”,“万无一失”是首要原则。例如,一个用于地面加注系统的大口径航天级液氢阀门,其设计和制造需满足极端严苛环境下的零失效要求,体现了航天对质量和安全的极致追求。

然而,当液氢技术试图进入民用领域,特别是将液氢作为重卡等商用车的替代燃料时,成本效益则成为关键考量。


图片

▲ 图为全球首款液氢重卡。 田源 摄

“市场很现实,液氢重卡必须与柴油车,甚至当前的电动车在总使用成本上相当,才能有竞争力。”六院101所氢能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预研师卜玉点出了汽车市场的核心诉求。

因此,从“国之重器”走向市场,液氢技术必须经历一场从“不惜代价”到“精打细算”的蜕变。那么,如何跨越这巨大的成本鸿沟呢?

一是设备成本优化。航天设备为满足特定极端任务环境,往往采用单件定制、宇航级材料和复杂结构设计以保障绝对可靠。而民用产品则需要在满足安全规范的前提下,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材料工艺创新实现成本的大幅降低。

例如,造价昂贵的航天级大流量液氢加注阀门,其车用小型化版本的成本目标需降至数千元级别,这背后必须实现设计理念和生产模式的巨大转变。

二是运行能效提升。在液氢生产中,能耗是成本大头。氢气液化过程复杂,目前规模较小(如1吨/天,每天液化1吨液氢)的航天级氢液化装置,每液化1公斤液氢耗电约20千瓦时,那么液化1吨液氢耗电高达20000千瓦时,而未来面向民用的大型(如30吨/天,每天液化30吨液氢)氢液化装置能耗需降至每液化1公斤液氢耗电10千瓦时以下,才能满足市场成本要求。

巨大的成本优化空间对航天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驱动力。从“飞天燃料”转变为重卡司机负担得起的“地面动力”,跨越这一成本鸿沟是航天乃至整个液氢产业的关键课题。

目前,六院航天氢能公司正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攻克能耗难题。从2021年的2吨/天氦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到去年发布的5吨/天氢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技术路线迭代推动能耗稳步下降,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大规模30吨/天氢液化装置,进一步降低能耗,使成本更加接近民用市场可接受的水平。


技术的“适配”与“坚守”



航天的高冗余、高安全标准,如何适应民用市场对紧凑、成本和批量化的严苛要求?无论技术适配之路怎样走,都不能牺牲安全底线。关键在于吃透技术原理,比如那些直接接触液氢、关乎密封防泄漏的关键结构件,其设计精髓必须完全继承航天经验,不能简化。



“火箭发动机上的电气元件防爆等级高、体积大、可靠性极高,成本自然不菲。但如今用在空间有限的氢能汽车上,涉氢元件必须小巧紧凑,我们该如何选型?”卜玉提出的问题,核心直指技术迁移的矛盾——航天的高冗余、高安全标准,如何适应民用市场对紧凑、成本和批量化的严苛要求?这背后设计理念的差异,如同两种不同的“语言”,需要艰难的“翻译”与适配。

卜玉用更具体的技术细节,说明了这种迁移中的“取舍”艺术。在车载液氢系统压力监测上,“航天系统通常采用冗余设计确保绝对可靠。但在民用领域,为了控制成本,液氢罐的压力监测基本是单点监测。”她坦言,这是在保障基本安全前提下的冗余度降低。

此外,航天常用的气动阀需要额外配气保障系统,但这在卡车上不现实,也不能依赖司机手动操作复杂的阀门。因此,研发团队必须开发出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无论技术适配之路怎样走,都不能牺牲安全底线。关键在于吃透技术原理,比如那些直接接触液氢、关乎密封防泄漏的关键结构件,其设计精髓必须完全继承航天经验,不能简化。”卜玉强调,对涉及液氢安全使用的核心问题决不能“妥协”,航天技术的优势必须坚守。

此外,使用场景的巨变也是挑战。航天设备往往是单次或低频度使用,而汽车面临的是持续的、复杂的路面振动工况,这对车载液氢系统的每一个部件都是长期考验。卜玉强调,技术迁移的重点之一是强化产品的抗振动、抗疲劳设计,确保系统在长期颠簸中依然可靠。

正是在这些重重迷雾中,六院101所氢能工程技术研发团队艰难摸索,为全球首款液氢重卡配套了液氢系统,一系列液氢示范项目也将在四川攀枝花、南充以及北京等地示范运行,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推进液氢产业商业化进程。


打通产业链的“关键一跃”



液氢“制—储—运—加—用链条中,这一中间环节是断裂的。没有合法的运输工具,液氢难以从产地高效、低成本地运送到需求地,市场规模就无法扩大;市场规模小,反过来又抑制了氢液化工厂的建设和运输装备的规模化生产及降本。



然而,摆在研发团队面前的一个严峻现实是:即便技术本身完成了艰难的“瘦身”与“适配”,但若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无法打通,这些成果也只能束之高阁。

安刚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症结所在:“我们掌握液氢液化技术多年,为何液氢推广缓慢?为何氢能的液化工厂没有大量建设?关键就在于液氢‘制—储—运—加—用’链条中,‘运’这一中间环节是断裂的。虽然在法规层面,液氢被列在危化品目录,看似有法可依,理论上可运,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明确的操作规范和获准产品,目前液氢尚不能在公共道路上大规模合法运输。”

这一“断点”如同掐住了液氢产业化的咽喉。虽然今年4月,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交通运输部网站发布了《氢气(含液氢)道路运输技术规范》的征求意见稿,进一步细化了液氢在运输环节的标准规范,为实现民用液氢道路运输提供了前提保障,但当前液氢产业最核心的瓶颈在于:国内现在既没有能合法上路、大批量运输液氢的专用运输车,也还没有制造这种车、批准这种车的成熟流程。

“我们正在设计类似油罐车的固定罐槽车和更灵活的罐式集装箱。我们具备容器设计的资质,但设计制造出来的产品需要通过严格的‘型式试验’,模拟实际运输环境,进行全面安全性能测试认证,才能被批准批量生产和上路。”安刚解释,这关键的“型式试验”和后续审批环节,目前在国内尚未完全建立并常态化运行。

这是全国液氢运输的共性卡点。目前,航天氢能团队已经完成了40呎液氢罐式集装箱设计,正在进行液氢介质试验验证。然而,试验做完并不等同于获得上路许可。安刚说:“一旦液氢能够实现安全合规的道路运输,整个产业链就将形成闭环,为大规模推广应用铺平道路。”

为何打通运输关隘如此艰难?卜玉分析,一是历史空白与标准缺失。过去液氢仅限航天内部封闭使用,社会层面缺乏大规模运输经验和标准积累。新产品认证依赖专家评审和大量实验数据,过程复杂漫长。

二是监管链条长。液氢民用化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监管,道路运输环节尤甚。“虽然依托示范项目推进,这两年进展正在加快,但打通全链条仍需时间。”卜玉坦言,面对标准与法规体系的构建,101所正依托其深厚的航天液氢工程实践和数据积累,深度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从技术源头推动破冰。

“断点”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液氢产业的初期发展:没有合法的运输工具,液氢难以从产地高效、低成本地运送到需求地,市场规模就无法扩大;市场规模小,反过来又抑制了氢液化工厂的建设和运输装备的规模化生产及降本。打破这一局面,需要技术、标准和政策的协同发力。


未雨绸缪,卡位未来市场



能耗是液氢成本的大山,削平它才能冲击民用价格目标线。一旦装备落地,中国将在大规模液氢制备领域跻身国际前列。构建全谱系技术能力,正是基于对氢能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预判。一旦运输瓶颈打通,市场对大型液氢装置的需求将迅速涌现。



放眼全球氢能竞技场,日本凭借其在燃料电池汽车(如丰田mirai)和家用燃料电池的先发优势,以及川崎重工在液氢运输船技术(如“Suiso Frontier”号)上的领先,仍在应用端占据重要地位。

欧美则聚焦于大力推动绿氢制备和工业领域脱碳应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通过液氢重卡和跨区域干线(如西部“氢走廊”)实现商业化突破,正成为全球氢能版图中日益凸显的力量。

航天液氢技术的民用化价值远不止于重卡。它所解决的超低温存储、高效加注和安全控制等核心难题,能为更广泛的清洁能源应用场景铺平道路。面对这一竞争格局,六院航天氢能公司在规划蓝图上用一组数字勾勒出雄心:0.5吨/天、2吨/天、5吨/天、10吨/天、20吨/天、30吨/天。

这不是简单的产能叠加,而是六院面向未来液氢广阔应用场景,如长距离重卡运输、绿色冶金、高端化工、半导体制造等对高纯氢或大规模氢源有需求的领域,精心构筑的全谱系、多梯次氢液化装备产品矩阵。

安刚指着上述数字,眼中透着笃定:“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液氢市场爆发做好万全准备。”

蓝图正在落地。2024年,由六院101所和六院航天氢能公司联合研制的国产首套氢膨胀5吨/天氢液化系统在北京隆重发布。该系统已与河北省定州市人民政府、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定州园区共建液氢工厂,打造5吨/天液氢示范项目。

图片

▲ 图为我国首套氢膨胀5吨/天氢液化系统。 田源 摄

这是中国在液氢制备产业化上的重大突破,与集团公司在氢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等领域的布局形成协同效应。

这个项目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和商业逻辑。旭阳能源有限公司作为大型焦化企业,拥有重卡运输需求和副产氢气资源。项目建成后,旭阳能源有限公司可以利用焦化副产氢气液化,直接为自家的重卡车队提供液氢燃料,形成“产氢—液化—运输自用”的闭环模式。这不仅解决了重卡的绿色动力问题,而且能把多余的液氢对外销售,探索商业化路径。

“在那里建液氢工厂,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示范。”安刚强调,5吨级的装置是101所产品矩阵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也是技术迈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的重要验证场。

如果说5吨级装置是解决当前示范需求,那么瞄准国际顶尖水平的30吨级装置,则是实现液氢成本竞争力、满足未来更大规模工业应用的关键。安刚的目光已投向更远处:“我们的目标,就是今年年底完成30吨/天级氢液化装置关键件——深冷冷箱的研发。”

支撑这一目标的,是持续的技术创新。目前,六院航天氢能公司自主研发的“并联透平膨胀机机组的氢液化技术”已获得专利,目标是将能耗降低至10千瓦时电/公斤液氢以下,该技术核心工艺包已通过中国制冷学会的专家评审。

“能耗是液氢成本的大山,削平它才能冲击民用价格目标线。一旦装备落地,中国将在大规模液氢制备领域跻身国际前列。”安刚阐释布局逻辑,“构建全谱系技术能力,正是基于对氢能产业爆发式增长的预判。一旦运输瓶颈打通,市场对大型液氢装置的需求将迅速涌现。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确保技术、产品和产能的领先优势。”

这是一种立足长远的“国家队”担当——基于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和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刻理解,提前进行技术储备和产业卡位。

安刚坦言,当前受限于运输瓶颈,液氢市场仍处于“资本运作的前夜”,完全依赖市场订单支撑大规模研发投入尚有困难。

但面对挑战,安刚展现出航天人的务实与信心:“产业链没有不可突破的科学难题,通过持续的设计优化、工程验证和迭代升级,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记者手记

采访中,“成本”二字是安刚反复提及的关键词。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航天技术通向广阔市场的大门。听他描述如何通过设计和生产模式的革新,将造价昂贵的航天阀门压缩到民用市场能接受的几千元级别;听卜玉讲述如何在车载系统上做“减法”,从航天级的冗余设计简化为保障基本安全的单点监测,却又在核心安全部件上“寸步不让”,坚守航天的技术精髓。这不再是“不惜代价”的绝对可靠,而是“精打细算”的务实创新。这种“适配”与“坚守”的辩证艺术,正是“飞天梦”落地的核心智慧。

在重重挑战中,我看到了务实与希望的光芒。面对当前液氢道路运输法规与标准尚未完全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瓶颈,焦虑固然存在,但团队展现出的不是抱怨或等待,而是扎扎实实的行动力。因为他们坚信,当大规模制造成本降下来、运力网络打通后,液氢广阔的应用空间将豁然开朗。

采访结束时,安刚的目光投向远方:“历史上,航天需求曾引领了液氢技术的早期发展。今天,我们正将这份积淀转化为推动中国氢能产业,特别是液氢规模化、低成本应用的核心力量。我们准备好了产品,只待那关键的‘发令枪’响。”

这枪声,或许会在第一辆合法上路的液氢槽车驶出工厂大门的那一刻响起。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