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氢能“雄起”

来源:高工氢电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8-13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前不久,年产3000台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在西咸新区正式投产,西安在关键氢能装备制造领域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氢能助力车行驶在古老而现代的树荫街道,当氢能无人机飞翔在六朝历史古都的上空,西安——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与现代工业基因的西部城市,正以氢能为笔,在能源革命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5年以来,西安氢能产业整体发展情况如何?氢能发展提速背后主要有哪些因素?

政策有序落地的“西安节奏”

氢能产业的爆发,往往始于政策的“第一推动力”。西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政策体系不仅有高度,更有落地的“加速度”。

最早在2020 年9月,西安发布《西安市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这是西北地区首个省级层面的氢能专项政策,明确提出 “到 2025 年初步形成氢能产业体系,燃料电池车辆示范规模达到 5000 辆以上” 的目标。

2022 年是西安氢能政策的 “落地深化年”。《西安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2—2035 年)》出台,首次提出 “打造‘一核两带三基地’的空间布局”(“一核” 即西安高新区氢能核心研发区,“两带” 即沿渭河、泾河的装备制造带,“三基地” 即制氢、储运、应用示范基地),并设定 “到 2025 年氢能产业产值突破 100 亿元,2035 年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的目标。

2024年,《西安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 年)》中还将燃料电池汽车列为 “双轮驱动”(纯电动 + 氢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 “到 2030 年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 5 万辆,建成加氢站 100 座以上”,并规划在高陵区、鄠邑区建设氢能重卡示范园区,在西咸新区建设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研发基地。

2025年5月,《西安市支持光伏产业链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与氢能相关的政策涉及光伏制氢装备、氢能核心技术攻关、光伏制氢储氢加氢站建设以及氢能装备制造企业专项奖励等多个方面。

与其他城市不同,西安的政策设计始终紧扣“产业落地”:在西咸新区试点“氢能项目白名单”,企业拿地到开工的周期缩短至3个月。这种高效能的政策执行力,也直接推动了当地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2025年7月日加注量1200千克的长维加氢示范站二期建成投运,该加氢站从立项到投用仅用10个月。

政策的精准性更体现在场景培育上。2025年4月,西安率先在蒲城县开通氢能公交线路,在这条公交线路上,氢能源公交车15分钟就能加满20公斤氢气,百公里耗氢仅4.5公斤。这种“以用促产”的政策导向,不仅加速了氢能车辆的商业化应用,也倒逼企业提升技术适配性。

技术迭代创新的“西安路径”

政策的土壤之上,技术创新的种子正在西安破土生长。2025年以来,西安氢能技术突破呈现“从核心材料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特征,取得多项重要突破。

核心材料的国产化突破是最亮眼的成绩单。西部材料突破精密钛箔制备、冲压成形及涂层技术,成为唯一掌握全工序加工流程且实现钛与不锈钢双极板同价的企业,其钛双极板将厚度从1毫米降至0.3毫米,使得材料成本降低大大降低的同时,寿命超 20000小时,是不锈钢极板的4倍。

AEM电解水是备受关注的前沿制氢技术。在这一领域,西部材料同样拿出了“西安方案”。其研发生产的复合泡沫镍,用多孔传输层做功能层,普通泡沫镍做结构层,性能追平昂贵的镍毡,价格却降低近一半。

西安菲尔特依托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及西部材料科研优势,拥有行业30年制造技术及经验,所生产的扩散层产品具有更光滑的表面、更低的接触电阻、更细的孔径,更均匀的孔隙排布,能增加催化剂反应活性位点,提高制氢效率。

电解水制氢设备方面,隆基氢能的表现亮眼。这家企业虽成立3年时间左右,但其碱性电解水制氢产能、国内市场份额及电解槽单槽产氢量都位居国内前茅。

电堆技术的迭代速度同样令人瞩目。旭氢时代与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院士团队合作,一举实现了陕西本土氢燃料电池堆生产及研发“零”的突破。2025年旭氢时代推出的第三代电堆,单堆功率达150kW,体积功率密度4.1kW/L,较上一代提升40%,可满足氢能重卡的长途运输需求。

储运技术的创新则直击行业痛点。氢易能源自主研发的脱氢催化剂是目前研究报道中具有最高脱氢效率和最低贵金属用量的催化剂,实际脱氢率可达99%以上,脱氢纯度可达99.99%以上。其彬州一期工厂于2024年底建成投产,基于千吨/年的有机液态储氢材料及配套催化剂生产能力,氢易能源可满足多类型客户在氢气储—运—供环节的需求

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还体现在跨领域融合上。盛世盈创将航天技术嫁接到氢能装备,研发的氢能无人机采用“低温储氢+高效燃料电池”系统,在极寒环境下实现3-10小时超长航时,为智慧巡检、应急救援等领域注入新动能。

在成果转化方面,西安市承担了科技部《面向重型载货车用燃料电池发动机集成与控制》等重点研发项目,已在大功率燃料电池重卡集成开发方面取得突破;石墨烯复合固态储氢材料产线建成投产;国内首套自主研发桌面式连续有机液体储氢与放氢装置拟于年底前正式投产……

从企业集聚到生态闭环的“西安格局”

技术突破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产业链的滔滔江河。2025年以来,西安氢能产业链已形成“制储运用”全环节覆盖的集群效应,从孤立项目走向生态协同。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西安市引育落地氢能企业120余家,企业数量约占陕西省的1/2,氢能产业已成为西安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名片。产业载体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秦创原·氢合湾作为核心园区,2025年入驻企业达45家,其中30家专注氢能领域,形成“材料-电堆-整车-运营”的完整链条。西部材料的钛双极板、旭氢时代的电堆、质子汽车的氢能重卡,在园区内实现“百米级”配套,零部件运输成本降低30%。园区内的中试平台更成为协同创新的纽带,例如,西部材料与旭氢时代联合测试的“双极板+电堆”系统,性能提升明显。这种“就近协同”模式大幅缩短了技术验证周期。

氢车运营方面,质子汽车在今年3月的秦创原氢能产业创新聚集区重点项目投用暨产业链协同发展签约仪式上,正式签约100辆氢能重卡,未来将针对商洛至西安区域高速场景开展运营,拓展氢能重卡在长途物流运输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则为产业链提供了市场支撑。在区域协同与配套服务上,西安协同榆林、渭南、韩城、商洛等区域形成合力,串联起煤炭运输、城际物流等场景,共推氢能产业发展。在城市内部,诗经里景区的氢能观光车采用“快速换瓶”技术,单次换瓶仅需10秒,解决了加氢等待难题;泾河新城的氢能热电联供项目,为家庭用户提供电、热、氢三联供,能源利用效率达90%。这种“重卡+公交+景区+社区”的多场景布局,让西安氢能市场从“政策驱动”逐步转向“需求拉动”。

截至到2025年7月底,西安的西咸新区就已经建成年产3万吨的制氢装置;日加注量1200千克的长维加氢示范站二期建成投运;燃料电池共性测试平台建设完成。氢能运力平台实现市场化运营;全省首个PEM制氢—氢能热电联产示范项目落地投运。

2025年以来,西安氢能产业从政策框架到技术突破,从单点项目到产业链闭环,呈现出“加速度”发展态势,西安正整成为西部氢能版图中最亮眼的增长极。这座城市正在用“硬科技”的底蕴、“加速度”的执行与“全链条”的思维,书写西部氢能产业的突围样本。未来,随着“西氢东送”国家战略的推进,西安作为连接西北绿氢基地与东部消费市场的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