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站在堆积点,成片堆积的残膜像被遗弃的塑料海洋,在烈日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孔鸽的这句话,揭开了这场科研攻坚的序幕,带领“膜破氢生”团队在戈壁滩上完成一场从“白色枷锁”到能源创新的青春突围。

“第一次站在堆积点,成片堆积的残膜像被遗弃的塑料海洋,在烈日下反射出刺眼的白光。”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孔鸽的这句话,揭开了这场科研攻坚的序幕,带领“膜破氢生”团队在戈壁滩上完成一场从“白色枷锁”到能源创新的青春突围。
戈壁滩上的刺痛:生态疮疤遇上科研理想
发现了新疆残膜堆积问题后,孔鸽和团队成员们后续又走访再生塑料企业,发现了更棘手的问题:物理回收需要大量清水冲洗残膜上的泥沙,新疆本就缺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更可惜的是,回收后的再生料大多做成了低端塑料品,附加值极低,企业都愁眉苦脸地说“治污反成负担”。那一刻,农业工程专业的孔鸽心里燃起一个念头:地膜本质是高分子碳氢化合物,结合课题组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基础,能不能将其变废为宝?如果将残膜转化成清洁能源,不就既能治污又能产效吗?这个想法成了“膜破氢生”团队科研攻坚的起点。
实验室里的突围:科研进展照亮制氢之路
带着一麻袋残膜样本回到实验室,孔鸽和团队开启了攻关模式。“最初的实验屡屡碰壁,传统热化学制氢技术啃不动这块硬骨头。”孔鸽笑着说,那时实验室的垃圾桶里堆满了失败的催化剂样本。她解释道:“残膜质地轻薄松散,在反应炉里像‘调皮的纸片’,传热传质效率特别低;而且残膜里混着泥沙等杂质,常规催化剂用不了几次就失活了,氢转化效率很低。”为了突破这项难题,“膜破氢生”团队吸纳机械专业成员,在戈壁滩、实验室与工厂间往返,调试首创的农田残膜高效制氢关键技术装备。同样关键的催化剂研发,团队经过8次方法迭代,数百次实验,终于构筑了超强抗失活能力的新型催化剂,氢转化效率接近100%。
青春答卷:戈壁滩上书写双碳未来
谈及团队名称“膜破氢生”,孔鸽眼中闪光:“膜破氢生”是双关——既要破除污染膜障,更要让氢能新生。科研之路从非坦途,团队也曾面临诸多挑战,但对科研进展的执着与对大地洁净的期盼,支撑着他们一路前行。这项技术的意义远超污染治理,它搭建起农业废弃物和新能源的桥梁,让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实现了双赢。从目睹“白色枷锁”时的痛心疾首,到攻克技术壁垒的昼夜奋战;从戈壁滩的堆积残膜到千盏氢灯的温暖光芒,这场青春突围,不仅撕开了污染治理的困局,更在双碳赛道上烙下属于中国青年的创新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