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叔贤院士:绿氢成本是实现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关键

来源:氢能促进会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8-20 | 8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内蒙古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的“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在包头市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唐叔贤在会上指出,包头市凭借丰富风光资源和雄厚工业基础的城市,正走在绿氢产业发展的前沿,全力打造中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他认为,绿氢成本是实现全场景绿氢自循环的关键,随着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绿氢成本将趋近灰氢成本,绿氢产业链在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和有效培育下,包头市制取绿氢成本在几年内有望降至12元/千克,一旦达成这一里程碑,氢能的市场需求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其规模将远超当前行业预期。


图片

技术创新

破解绿氢成本密码

绿氢的规模化应用,成本是绕不开的“坎”,但科技创新正在改写这一命题。从电解槽效率优化到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让绿氢成本下降路径愈发清晰。

动态适配的制氢逻辑成为技术创新的首个突破口。依托每小时甚至十分钟级的风光数据,建立全自动制氢控制系统,让波动的绿电资源精准匹配制氢需求,使绿氢生产摆脱对稳定电网的依赖。电解槽与风光资源的配比优化则进一步压缩成本。通过组合不同类型电解槽,结合风光出力特性动态调整运行模式,实现最高绿电利用率。此外,碳化硅整流器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硅基材料的效率瓶颈,无论电解槽处于满载还是部分负荷状态,均可稳定保持98%以上的转换效率。氢能上下游管道的建设,有望大大降低氢能的输送成本,在包头,华电集团在达茂旗与市区的氢能管道示范项目已交出亮眼答卷。

模式创新

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

唐叔贤院士介绍了包头市在天然气掺氢项目上取得的重大突破。由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包头市达茂旗实施的工业天然气掺烧绿氢示范项目,成功打通“风/光电制氢+掺氢管道输送+工业供能”流程,实现了工业天然气与绿氢20%的最高掺烧比例,年绿氢掺烧规模达2000吨,实现了“绿电制绿氢、产业用绿氢”的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为我国工业领域应用绿氢提供了示范。

同时,华电氢能正推进达茂旗—包头纯氢长输管道建设,应用包钢自研抗氢脆管线钢,助力内蒙古构建绿氢全产业链,为包头打造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奠定基础。

展望未来

绿色航油需求爆发

对于绿氢的应用前景,唐叔贤表示,绿氢不仅要在本地消纳,还要运出去,实现多元化应用。唐叔贤在报告中指出,绿色航油(SAF)需求旺盛,是未来绿氢消纳的重要领域之一,预计2027年,航油中SAF掺混比列将达到5%,对应的绿氢需求将达到61万吨,2030年绿氢消纳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大。

在SAF合成路径中,传统的醇转化法依赖玉米、甘蔗等生物质制备乙醇,受限于原料规模难以满足巨量需求。而被称为“碳氢液合成”(PTL)的技术路径,凭借“空中取碳、水中取氢”的颠覆性逻辑,成为唯一可支撑规模化生产的方案。该技术通过从空气中捕集二氧化碳,与绿氢结合合成航油,原料来源近乎无限,其核心支撑的碳捕集创新成果发表于《Nature》正刊中。

唐叔贤表示,包头市既有“一周落地院士工作站”、“三月启动天然气掺氢项目”的高效政务环境,也有从制氢到用氢的全链条技术储备。当碳化硅电板的效率、管道输送的成本、碳捕集的突破形成合力,包头不仅能超越美国能源局2031年的绿氢成本目标,更能成为全球氢能技术输出的策源地。

唐叔贤最后表示,希望更多的企业家加入到绿氢产业发展中来,将内蒙古自治区打造成为国内最大的绿氢生产和出口基地,为包头市打造中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和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提供支撑。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