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链自主化提速,规模化阶段要聚焦场景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8-22 | 18 次浏览: | 分享到:

氢能兼具能源与材料双重属性,产业技术密度高、产业链条长、覆盖领域广。氢能“制储运用”各环节仍存在诸如标准体系不完善、绿氢制取成本高,储运技术有待突破、应用场景仍需扩展等难题。

目前看,这些难题亦是阻碍氢能产业链自主可控的绊脚石。如何搬走这些绊脚石呢?近日,在“2025氢能产业发展大会暨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氢能产业发展推进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要依靠技术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科学院院士唐叔贤在会上强调,不要低估科技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前在国内,没有一个能源比煤电更便宜。但如今在包头,风光绿电的成本已经远低于煤电。”从电解槽效率优化到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升级,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让绿氢成本下降路径愈发清晰。他预测,随着技术不断创新进步,绿氢成本将趋近灰氢成本。

会上,多位专家发言强调氢能技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重要性。短期来看,氢能产业链技术创新的目标聚焦关键技术、材料、核心装备的突破。长期来看,产业链技术创新的目标则是关键技术、材料、核心装备的自主可控。氢能技术、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要求,也是提升氢能经济性、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与大力支持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从推动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和交通领域先导示范向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和多元领域规模化应用全面转变,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研究也从整机制造向核心材料研发与基础研究逐步深入。

回顾“十四五”时期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的发展情况后,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济师王勐认为,氢能产业已经实现技术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形成一定产业规模,具备加速推广条件。

作为国家电投集团氢能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国氢科技紧抓“制”和“用”的两大关键环节,围绕催化剂、碳纸、质子膜、膜电极、双极板已构建起成熟的技术体系。此外,据王勐介绍:“公司还完成了上游原材料树脂、纤维、铂材料、钛材料的国产切换,以及质子膜、碳纸、催化剂、膜电极、双极板等部件级与材料级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批量使用。”

“在自主材料逐步替换的情况下,公司已开发超40款燃料电池车车型,累计纯氢运行里程超6000万公里,旗下燃料电池产品更具备产业自主化技术,及支撑产业下一步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此外,国氢科技自主研发的“氢涌”PEM制氢装备性能也已在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得到验证,展现出了非常强的灵活性。

“我们已成功在安徽阜阳打造了国内首条民用液氢制取、储运与加注液氢产业链示范。目前,安徽阜阳已具备液氢测试条件,可服务国内民用液氢阀门、低温管线、液氢储罐等相关测试服务。”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谢秀娟在会上也分享了液氢产业链的自主创新成果。

据谢秀娟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简称理化所)也打通了从核心技术到关键设备,到工程应用,再到产业转化的液氢产业链。谢秀娟表示,理化所研发的高速重载氢透平膨机的绝热效率达83.52%,性能媲美国际先进水平。此外,理化所研发的正仲氢转化换热一体化换热器换热效率高达96.77%,并兼具小体积、低压损、高能效的优点,目前已在大型卧式冷箱中成功应用。

当氢能产业链自主可控之后,规模化发展便成为新的课题。在王勐看来:“2025年前后将是氢能行业非常关键的时期,是规模化拐点即将到来的一个时点。”无独有偶,谢秀娟也表示,液氢产业链将在2025—2026年实现扩大规模应用与经济性提升。

面对规模化发展的新课题,王勐表示:“产业要实现规模化,一定要摆脱补贴依赖。即使有补贴,也应锁定细分场景,以加速市场破局。”他以构建氢能绿色交通生态为例,指出要想让氢能车用起来,一定要细分场景和路线。“只有推动商业模式落地,才能有边界条件去算账,才能吸引资本来投资。”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