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氢能产业园区、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路、试点布设氢能离网超充站……氢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经厦门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

2024年11月,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电池客车亮相进博会。(资料图)
海峡导报·新福建客户端9月27日讯(记者 沈华玲)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建设氢能产业园区、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路、试点布设氢能离网超充站……氢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厦门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经厦门市政府同意印发实施。
根据该《行动计划》,厦门将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因地制宜布局氢能产业,着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技术与装备输出高地,打造“新能源产业创新之城”。
科研优势+产业基础
厦门氢能产业“蓄势待发”
氢燃烧热值高,燃烧的产物为水,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厦门市重视培育发展氢能产业,2022年将氢能与储能列入六大未来产业之一;今年2月,厦门市发改委牵头编制了氢能产业图谱,明确发展重点领域和路径。目前,厦门市氢能产业已具备一定科研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制储运加用”全链条集聚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包括厦钨氢能、厦门金龙及嘉庚创新实验室孵化企业鹭岛氢能、华厦氢能等代表性企业。
其中,依托厦门大学和嘉庚创新实验室的科研实力,在绿氢制造方面,厦门电解水制氢装备技术全国领先。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在氢能领域已布局开展21项核心技术攻关,落地孵化8家氢能领域高科技企业,吸引投资超1亿元。目前,嘉庚创新实验室正在与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共同建设福建省绿氢中试基地,加快打通“绿电—绿氢—化工”闭环,加速关键技术验证与应用示范进程。华厦氢能已建成可年产50套5兆瓦以上的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中试生产线。
在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研发方面,厦门金龙完成了整车系统集成能力的构建,拥有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控制的全栈自研核心技术能力。厦钨氢能的固态储氢材料则解决了传统储氢方式在安全性、效率和成本方面的瓶颈问题,是国内固态储氢材料的龙头企业,氢能贮氢合金材料销量连续多年保持国内第一。
政策加码
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
此次出台的《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厦门要打造氢能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未来3年,厦门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推动电解水制氢成套装备、固态储氢材料及装备、氢燃料电池成套设备、氢能汽车、氢能备用电源等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争创国家级科创平台,保持核心技术国际领先。其中,将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组建氢能领域国家级创新平台。
同时,打造氢能产业先进制造业基地。积极引培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规划建设氢能产业园区,促进氢能产业“制储输加用”一体化发展,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及零部件本地化生产并鼓励出口。到2027年厦门氢能装备及材料生产企业达到30家。
推进示范应用
开通氢能公交示范路线
加入氢气,排出纯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带来的是零污染的绿色出行新体验。不久的将来,厦门市民也能坐上氢能公交车了。
根据《行动计划》,在氢能示范应用方面,厦门将逐步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首批在临空经济片区开通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路线,并逐步拓展至氢燃料电池环卫车、渣土运输车等市政车辆;支持在机场、港口开展氢燃料电池冷链物流车、重卡等示范应用;支持建设氢基绿色燃料加注中心,探索氢能在船舶、低空域经济飞行器示范应用。
此外,着力拓展多领域示范应用,支持绿氢在厦门市半导体、高端玻璃制造、稀土冶炼行业推广应用;探索在算力中心、5G基站等高能耗设备使用氢能备用电源;试点布设氢能离网超充站。
计划到2027年,厦门开通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路线,建成加氢站3座。探索绿氢在工业、储能等领域应用场景,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氢能产业示范应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