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工业园的东风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辆辆崭新的氢能重卡缓缓驶下生产线。工人们有序进行着最后的检测工序,现场一片繁忙。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29日电 (许应锋 刘爱理)9月26日,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龙门工业园的东风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一辆辆崭新的氢能重卡缓缓驶下生产线。工人们有序进行着最后的检测工序,现场一片繁忙。
“这就是我们的新一代产品。”东风特汽董事长侯书义指着刚下线的卡车介绍,“这个月刚签下900辆订单,今年11月底将全部交付,预计提前1个月完成全年1500辆的产销目标,比去年翻了一番。”
“第一商用车网”数据显示,2025年1月—8月全国燃料电池重卡销量1702辆,东风特汽氢能重卡销量年底将直接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十堰造”氢能重卡销量冲刺全国第一方阵。
技术突破:轻装上阵续航无忧
销量的快速增长,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扎实突破。“氢能重卡不仅要环保,更要在经济性和实用性上经受住市场考验。”侯书义表示。
走进生产一线,技术突破的细节更为直观。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唐志刚指向车身介绍,“我们通过结构优化与新材料应用,将整车自重成功控制在9980公斤以内,比同类型产品轻600公斤以上——这意味着用户每趟能多拉货,直接提升运营效益。”
除了“轻”,更关键的是“省”。唐志刚补充道,“我们提升了整车的能量转化效率,百公里氢耗降至7.5公斤。配合20分钟快速加氢技术,车辆在满载状态下续航可达650公里以上,充分满足中长途干线运输需求。”实测表明,新一代车型可帮助用户提升综合收益超过10%。
车辆的高强度运营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其可靠性。目前,投用的氢能重卡日均作业可达20小时以上,累计运行里程近6000万公里,为企业持续迭代产品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链式协同:外引活水内强根基
东风特汽的转型之路,离不开战略层面的精准卡位。东风特汽成立于1992年,历经三十年发展,已成为涵盖客车、公交车、中重型卡车的整车制造企业,年产能达15000辆。2022年,拥有完整氢能产业链的山西鹏飞集团入主,为这家老牌车企注入了“氢”动力。

“十堰造”氢能重卡销量冲刺全国第一方阵。
“单打独斗不行,氢能产业尤其需要上下游协同。”侯书义感慨道。背靠鹏飞集团在山西打造的“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生态,东风特汽迅速打开了市场。目前,东风特汽拥有7款氢能牵引车产品,年产能达5000台,2025年订单已达1500台,产品远销山西、河北、上海等地,产销规模位居国内前列。仅在鹏飞集团的煤矿物流中,就有300台“十堰造”氢能重卡驰骋不息,部分车辆行驶里程已超29万公里,形成了规模化的商业运营示范。
前景展望:破解瓶颈方能行远
展望未来,氢能重卡要真正“轻装前行”,仍须跨越成本与基础设施的关卡。
“当前最大的制约,一是氢价,二是加氢站网络。”侯书义坦言,“由于加氢站少,全国仅500多座,致使加氢难。以十堰为例,目前全市只有一座商用加氢站,每公斤氢价60元以上,与纯电车、燃油车相比,成本优势尚未完全显现。”此外,高昂的购置成本(每台约100万元)使产业仍依赖政策支持;较长的补贴回款周期也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以今年1500辆订单为例,东风特汽垫资就超过10亿元。侯书义呼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融资支持,助力企业缓解周转难题。
面对挑战,企业正主动求变,积极拓展氢能公交、环卫车、冷链物流车等新品类,预计2026年陆续投放市场。与此同时,国家和省级层面也传来利好——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推动氢能产业有序发展。2024年10月,湖北省发布《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明确构建全产业链政策体系,为壮大全省氢能产业注入了强劲动能。
“加氢运行,只排放水,这是真正的零碳运输。”侯书义信心满怀,氢能关乎国家能源安全,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护航,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