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超才:柔性制氢赋能“新质生产力”与能源革命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8-28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焦点。可再生能源制氢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柔性制氢又将如何重塑传统产业?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独家对话了阳光电源副总裁、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探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图景。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氢能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中国经济时报:从2024年“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提出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到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您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导向对行业的影响?

彭超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氢能作为零碳能源,其产业链涵盖制备、储运、应用多个环节,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带动力强,完全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政策明确支持后,市场信心显著增强,2025年上半年,氢能重点项目投资额实现翻番。

从应用端看,绿氢正从传统化工领域向冶金、电力、交通等场景快速渗透。一个显著趋势是,绿色甲醇和绿氨成为下游主要需求,占比达65%。例如,钢铁行业用氢直接还原铁(DRI)技术替代焦炭,航运业通过绿氨实现脱碳,这些新兴场景对氢能的规模化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技术破局:柔性制氢如何解决行业痛点?

中国经济时报:您提到“灵活性”,这是否是当前制氢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

彭超才: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而传统电解水制氢设备需在稳定电网下运行。如何让制氢系统“随风而动”“随光而行”,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是行业亟须突破的难题。这也正是阳光氢能提出“柔性制氢”理念的初衷——通过动态响应技术,让电解槽在30%甚至25%负荷下稳定运行,适用于弱电网环境。

中国经济时报:有观点认为,碱性电解槽与PEM电解槽技术路线存在竞争,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彭超才: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碱性电解槽单槽规模大、成本低,适合化工、冶金等集中式场景;PEM电解槽响应速度快,高电密小体积,更适合交通、分布式能源。阳光氢能的双技术路线布局,正是为了匹配多元化需求。在湖北大冶氢能矿场项目中,我们首创了碱性与PEM联合制氢系统,双技术耦合兼具碱性电解槽低成本、高稳定性与PEM电解槽快速响应、宽功率调节的优势,不仅保障了风光波动性电力下的持续产氢,更使制氢能耗大大降低。

新质生产力实践:氢能如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您提到的大冶氢能矿场项目,也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重塑能源新生态的典型案例,此外氢能在推动“深度脱碳”重构工业体系方面,具体案例有哪些?

彭超才:氢能作为“终极能源”,未来将在工业、电力、交通等各种场景中推动“深度脱碳”。国内一些大型绿色氢氨醇项目已陆续落地,为工业体系绿色转型树立了样板。比如,在鄂尔多斯上海庙光伏制氢项目、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中,我们的水电解制氢设备顺利运行,助力贯通“新能源+”模式耦合绿氢、绿氨、绿醇、绿油气等应用,实现节能减碳。尤其是中能建松原氢能产业园示范项目,是全球最大规模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将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60万吨和绿色甲醇6万吨,推动绿氢与氢基化工规模化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阳光氢能下一步的布局重点是什么?

彭超才:一是扩大柔性制氢全球示范,持续拓宽氢能应用场景;二是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核心材料升级与数智化赋能实现产品技术迭代;三是协同上下游,突破“氢电耦合”“氢氨醇一体化”的技术壁垒,打通大规模绿电制氢商业化路径。

从政策红利到技术攻坚、从标准制定到生态构建,中国氢能产业正步入“高质量爬坡期”。正如彭超才所言:“柔性制氢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种生产力变革。”在“十五五”能源革命的蓝图中,氢能或将成为连接传统产业与零碳未来的关键纽带,而类似阳光氢能这样的创新企业,正在为这场变革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