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浪潮下,德阳如何以“重装优势”抢占万亿赛道?

来源:德阳日报 | 作者:榆氢网 | 发布时间 :2025-09-11 | 14 次浏览: | 分享到:

“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为绿氢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德阳的高端制造基础则为氢能装备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将第三次在德阳召开,为这座“重装之都”打开链接全球氢能产业的新窗口。

在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新闻发布会举办前夕,作为氢能领域权威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邹建新接受了记者采访,围绕氢能产业的优势、路径与未来,描绘了发挥“重装优势”抢占万亿赛道的“德阳路径”。

邹建新教授。德阳传媒记者 文潇/摄

锚定优势 :两大核心根基筑牢氢能发展底气

谈及德阳发展氢能产业的独特条件,邹建新首先点明两大核心优势:“一是绿氢生产的源头优势,四川丰沛的水电资源可显著降低绿氢制取成本,使其价格竞争力逼近传统灰氢;二是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优势,以东方电气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为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制造保障,这两者叠加,让德阳在氢能赛道上具备先天竞争力。”

在绿氢生产端,四川丰富的水电资源是关键支撑。“发展绿氢必须依赖绿电,四川水电不仅储量大,且电价具备成本优势,未来用水电解氢,成本有望向灰氢看齐,这为绿氢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邹建新进一步解释,相较于风电、光伏的波动性,水电的稳定性更适配超大型电解水制氢装备的运行,“从1000立方米每小时到未来5000立方米、1万立方米的装备需求,德阳完全有条件承接。”

而在装备制造领域,德阳的产业积淀更是不可替代。“东方电气等龙头企业,以及1500余家清洁能源装备企业,已构建起覆盖风电、光伏、水电装备的完整产业链,而氢能装备对高端制造的依赖度极高——从电解水设备到储运装备,再到燃料电池配套器件,都能在德阳现有产业基础上延伸。”邹建新举例,东方电气的燃气轮机技术可改造适配氢能发电,大型模锻压机也能为储运氢罐体制造提供支撑,“这种产业延续性,让德阳切入氢能装备领域比其他城市更高效。”

“无论是电解水制氢设备、风电光伏配套装备,还是后端氢储运和燃料电池系统,都需要高精度制造能力。德阳在这些领域已有深厚积累,发展氢能装备产业可谓水到渠成。”邹建新表示。

同时,邹建新也提醒,需规避“低端内卷”风险:“当前氢能装备行业竞争激烈,若陷入低端产品价格战,会浪费德阳的产业优势。必须聚焦高端装备,比如超大型电解水制氢设备、大型海上风电机、固态储氢装备等,既能避开同质化竞争,又能瞄准国际市场需求。”

他举例指出,利用四川水电的稳定性,德阳可重点发展超大型电解水制氢设备,如每小时产氢量达5000立方米甚至1万立方米的系统,满足未来大规模绿氢生产需求。“通过高端装备出口,德阳不仅能避开国内市场内卷,还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邹建新强调。

明确路径 :“延链优先”带动全产业链升级

“德阳的装备制造能力已很成熟,改造传统装备适配氢能需求,成本更低、落地更快。”面对“补链”与“延链”的选择,邹建新给出清晰答案:“优先从延链切入,在现有装备基础上嫁接氢能技术,再通过后端应用吸引前端资源集聚。”

邹建新以制氢和发电装备为例,“东方电气现有的发电机组技术,通过改造就能适配氢能发电;水电装备的控制系统,也可升级用于氢电协同调度。”这种“氢能+传统装备”的改造模式,能快速形成产能,且易与现有供应链协同。

在技术落地顺序上,邹建新指出,“制氢-储氢”将率先规模化:“绿氢产业的第一步是解决‘氢从哪来’,电解水制氢必须先落地;同时,为适配水电的稳定性与氢能需求的波动性,储氢装备需同步跟进。这两个环节成熟后,成本下降,后端氢能重卡、加氢站、化工降碳等应用场景也将迅速跟进。”

邹建新建议通过“延链”成果吸引资源:“当德阳的大型氢能装备实现出口、场景落地,前端的催化剂、特种材料厂商自然会主动合作——他们需要稳定的应用场景,而德阳能提供装备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他认为,这种“后端带动前端”的模式,比直接引进前端企业更符合德阳的产业逻辑。“延链发展不仅降低转型门槛,还能快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邹建新表示。

聚焦转化 :大学科技园成技术落地“关键载体”

德阳大学科技园聚焦“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这与邹建新团队的技术转化需求高度契合。“我们的固态储氢、无铱催化剂等技术,非常适合在德阳进行中试和转化。”邹建新表示,固态储氢装备需要电子器件、罐体制造等配套,而德阳的装备产业能提供完整支撑;同时,德阳近期推出的氢能产业规划,对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激励政策,也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场景,“比如氢能两轮车推广,既能验证固态储氢技术,又能带动燃料电池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他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出明确期待:“要避免与产业脱节,应紧密对接东方电气等本地企业需求,引进能直接服务产业的高端人才与技术。”邹建新建议,可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高校创业团队+企业合作”的模式,推动技术快速迭代,“比如设立氢能专项基金,支持高校老师带技术在园区创业,同时与东方电气共建中试平台,让技术从实验室直接走向生产线。”

而在人才培育方面,邹建新也提到,需破解“高端人才短缺”与“同质化竞争”的双重问题。“德阳作为西部职业教育基地,可吸引高校人才落地,结合本地职教资源,培养氢能产业急需的高端技术人才,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邹建新建议。

东方电气氢能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应用实践全貌。资料图

展望未来 :5年窗口期抢占标准话语权

展望2030年,邹建新预测,氢能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核心支柱之一。他判断,未来5年是关键窗口期,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高校负责技术引领,聚焦安全与成本平衡、电解水效率提升等痛点;企业加大研发,推动技术向产业转化;政府则通过补贴、标准制定、场景开放,为产业初期发展保驾护航。”

邹建新认为,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上,中国已具备产业基础:“去年全球50%以上的绿氢由中国生产,电解水装备出口量居新能源领域第四,这为标准制定提供了产业支撑。”其中,德阳的角色至关重要,“若德阳的氢能装备能占领国际市场,比如超大型电解水设备加快出口,就能将装备技术参数转化为行业标准,进而影响国际规则。”

如何更好切入?邹建新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政策落地要聚焦场景,德阳已出台氢能扶持政策,下一步需具体开放应用场景,比如在市区投放氢能两轮车、建设氢能重卡示范线,让技术有迭代空间;二是布局高端装备研发,重点攻关超大型电解水制氢、固态储氢装备,抢占技术制高点;三是参与标准制定,依托装备制造优势,争取绿氢认证、储氢设备安全等标准的地方试点,为未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累经验。

他特别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东方电气等链长单位,既要保持技术领先,将关键技术应用到终端装备;也要开放应用场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提升技术水平。未来不仅要占领国内市场,更要通过技术迭代、场景验证,参与全球竞争。”

“德阳的重装基因与氢能产业的高端需求高度契合,只要把握好高端化、国际化方向,一定能在氢能浪潮中成为全球清洁能源装备的标杆城市。期待在2025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上,看到更多德阳的氢能创新成果。”邹建新对德阳抢占氢能赛道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榆氢网"的作品,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榆氢网”!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榆氢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和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榆氢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用户在使用时应自行承担风险

如用户发现网站上有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作品,请及时与【榆氢网】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联系方式:

-电话:[18992227559]

-邮箱:[md@sxdbd.com]